新闻动态
浅析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
作者:熊晓华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6-06-28        来源:永利yl23411永利yl23411青年传媒中心         点击:

谢冰莹《论中国网络小说影视的改编》把网络小说网改编成影视的历程分为五个明显的阶段:1999年《第一次紧密接触》改编的萌芽,2002-2004年的崭露头角,2005-2007年发展的不温不火,2008年至今的新起点以及2010年以后的大成风尚。在第四个阶段,较为出名的是影视剧《王贵与安娜》,《蜗居》的改编,真是它们带来的较高的收视率让影视界重新发掘网络小说的潜力;在第五个阶段,网络小说更是像雨后春笋搬出现在电视荧幕上,如《和空姐一起的日子》,《泡沫之夏》,《甄嬛传》,《何以笙箫默》以及最近播出的《微微一笑很倾城》,想必这些网络小说改编带来的只是兴盛前的预示,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文化现象将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加普遍化,迅速化。

网络小说的兴起得力于现代信息传媒的发展,没有网络媒体的支撑,网络小说无法形成发展的土壤和基地,但网络小说的改编则不仅仅是因为网络技术在21世纪的发展和推广,它的原因呈现多元化,来源于一个对象本身,它的对立面,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推动,因此。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小说影视化改编的原因:

主流文学的诞生往往是十年磨一剑,它经过不断的修改使其更加接近主流价值观的宣扬,并且仔细推敲,其含有的写作技巧和风格也是符合传统的对美学的认知,我们知道这样的主流文学它局限于所谓的知识分子写作,精神产品的生产权为一少部分的人所掌握。相对于主流文学,被称为通俗文学的网络小说则呈现一派宽广的文学气质,宽广的写作群体,宽广的写作题材,宽广的写作风格……由于网络小说不像传统的小说一样,在推广的过程中受到编辑的层层把关,而是直接将自己的作品放在网络上等待接受伯乐的发掘,自由地分享和展示促进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他们不再是将自己的心灵体验束之高阁,而是将其抛于网络,享受别人的点击,别人的阅读,这样的满足感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网络写作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的点击率也开始成为网络写手的主要经济来源,所以不止是文学爱好者参与进来,更多的职业写手也为网络文学添砖添瓦,网络小说群体日益壮大。

网络小说群体的壮大意味着网络小说创作者的多样化,他们来自不同的生活领域,所以网络小说题材不再拘泥,它可以是经济,可以是生活,可以是不同职业,并且创作者的现实身份让这样的小说创作更加真实而不夸张,更加细腻而不做作,当然,网络的普遍化带来的不只是创作者的多样化,也带来受众的多样化,不同类型的读者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作者,作品,风格,所以不同类型的写作也能在网络这个共享的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网络小说为什么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还在于网络小说本身的“面具”色彩,网络小说创作者不像主流作家一样经常参加类似于文学交流大户这样的正式场面,他们也往往不是作协的成员,他们都是一些默默的键盘码字者,他们在未成名以前甚至连笔名都不为人所知,这样的“面具性”带来了什么呢?——创作的自由,他们可以尽情地将自己的情感发泄在网络小说的字里行间,使小说本身更能体现个人情感表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从中不会看到主流文学中的压抑色彩,他们也不会过分迷恋写作技巧和行文结构,因为他们代表的不是“权威”,他们代表的是他们自己,人在现实生活中被各种礼仪道德所约束,但在网络这个自由表达的平台,这些压抑的人或者处在压抑群体的人则可将这种现象叙述出来,它表现为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讽刺,对传统价值观的调侃,对主流权威的厌恶和挑战,对理性价值的质疑和颠覆,这样真实的情感叙述只带来的读者视觉上的新颖,也促进了作者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这样的冲突和共鸣是主流文学做不到的。因此我们可以将这样的交流称为网络小说的独特价值。

娱乐生活在21世纪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影视业作为这种生活不可或缺的生产方式,然而我们发现,经典的影视永远留在过去,如今的人们的影视娱乐要门留念于过去的经典,要门到外国好莱坞大片中另辟蹊径。中国影视界的惨淡经营最根本的原因是精品剧本的稀缺,优秀编剧的稀少,所以不管是导演,还是制片人都难以找到既合大众口味又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剧本,因为优秀剧本稀而贵,观众要求多而高,自己资源缺而限。于是他们便开始寻找求生之道,我们知道,这求生之道便是网络小说。

关于网络小说的创作者,我们在前面就已经提到,他们是普通民众,他们没有较高的门槛,也没有十足的傲气,不像优秀编剧的名气就形成一项无形资产一样,也许一集编剧的剧本资本投入就可以换取网络小说的整个版权,这样低成本高性价比的题材来源怎能不让投资人制片人为之心动呢?并且我们知道编剧的创作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很多影视剧的拍摄进度还要受到编剧创作进度的影响,这样一来,影视制作耗费在编剧身上的时间成本也是不可估量的。而网络小说作为一个成品,而且作为快餐文化的消费品,不管是在时间成本还是在改编空间的可能性都是编剧脚本所不可比拟的。影视制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商业利益,如果是纯粹的编剧创作,制片人也许可以拿着演员的角色炒作和借助现代多种传播媒介的推广来宣传其影视作品的上映,但这样的影视创作依旧是一场赌博,因为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可能由于剧情情节的烂俗而不买账,并且影评的发展还可能让该影视创作陷入越来越深的差评风波,最后赔的面目全非,而这样的风险在网络小说身上则下降了很多,因为网络小说被选为影视制作的脚本本就有其点击率作为参考,并且这样的影视剧运用早在拍摄之前就有其深厚的观众基础,并且这样的群众基础可以带动一系列的传播效应,不管是原著党还是观望党,都是制片人和投资人早已圈定的羔羊。

最近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路程太远,时间太快,书信太慢,一下子便走完了这一生”,然而这样的生活场景在都被21世纪的科技高速发展所掩埋,交通工具解决了路途遥远,电信工具解决了书信太慢,时间依旧很快,所以人类21世纪的人类习惯了快速的生活方式,连同阅读,也越来越倾向于连续更新刊载的快餐文化——网络小说,当然这样的对于网络小说的青睐不只是因为它的更新速度,还在于这样的更新带来的时代特征,它融合流行因素和新鲜因素为一体,让追求新鲜感的读者更是眼前一新。并且,作为娱乐型文化消费的载体而非知识型文化消费的载体,网络体现出来的休闲,流行,通俗,随意似乎更符合人们的精神“娱乐”。而这种休闲,随意,通俗的社会文化现象正是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生活的大部分群体所需要和消解的。

前面已经提到,2008年是网络小说影视化的另一个起点,而这样的起点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因为娱乐生活的分散化和普遍化,所以作为便于统计的新名词诞生:点击率,票房,口碑……,这些便成为了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2008年的新起点想必也是在这样的评判标准下应运而生。我们不可否认,这样的评判标准中掺杂了过多的水分,因为这些数据都是可以伪造或虚拟的,它本身并不能切实地反映观众的接受程度,但是这样的数据却可以成为欺骗公众的噱头,也可以成为后来冒险型制片人或投资人美好期许的一个标杆。另一个社会现象的出现也推动了网络小说的影视化,近观最近的影视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即演员的导演化,制片化,演员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他们开始自己投资拍片或者执行拍片,这样的一个转化让本身没有多少专业执导知识和审剧能力的演员无法将视线驻足在职业编剧上面,并且小成本制作也不允许较高的剧本投入,所以他们将注意力集中投放在点击率较高的成本低的并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网络小说上面,最火的便是《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万物生长》,《左耳》等青春题材的改编。

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物质日益丰富,可精神却日益缺乏,因此不断寻找精神之窗也成了人们共同的追求,我想,网络小说凭借其独特的价值确实为文化市场驶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并且这个双向活动不仅帮助了创作者的情感发泄也满足了读者的精神歉收,而网络小说的影视化则将这种无声的静止的影响利用色彩,声音,动画反映了出来,使这样影响不只停留下页面上,也停留在茶余饭后,停留在无法进行网络阅读的受众身上,满足了更多人的娱乐需要。另外,也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并不等于网络小说的完全植入,因为作为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代名词的网络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纰漏,因此,为了进入投资人或是制片人的选择范围,网络创作者必须将其作品进行精化,这样一来,网络小说的精品化程度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网络小说不乏精品,但在网络小说影视化的初期或是不温不火的阶段,这样的小说往往淹没在网络这张巨大的网络之上,没有伯乐的发掘,它的隐形价值一直得不到发挥,可当网络小说影视化进入高潮之后,越来越多的伯乐开始主动对其进行筛选,在这样的筛选过程,优秀的网络小说便会脱颖而出,释放自己的独特光芒。职业编剧或是纯文学的改编对于影视的拍摄往往存在干涉,他们期望影视最后反映出来的效果会是他们理想的样子,这体现最多的便是对于纯文学性的最大程度的坚守或是对情节人物的莫大支持,但是对于网络小说,由于最开始便存在的身份的不对等,使网络小说创作者在小说的拍摄上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制片方,投资人掌握了更多的主导权,所以本就以经济利益之上的制片方投资方可以最大程度的为小说赋予商业价值,进而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从侧面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因此网络在带动创作群体壮大的同时,影视化的经济效益也开始诱发一批为倾泻情感而创作的人开始转向为金钱而创作,网络小说界鱼龙混杂,这样创作意图的不单纯化是网络小说的诞生从一开始便具有与生俱来的“邪气”,并且网络创作者为了求新求异,会刻意地创作一些偏离正常人类思维的小说,过于荒诞,玄幻,色情,这样的小说在现在的网络文化市场也非常多见,与此同时,影视界为了经济利益也会利用网络平台播放一些非常荒诞的影视剧,这样的操作不只是对价值观的调侃,更多的是对价值观的颠覆,而这样的颠覆没有价值可言,如网剧《太子妃升职记》,《灵魂摆渡》。

前面已经提过,网络小说创作者对于小说的拍摄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所以在小说的拍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小说在拍摄的过程中的改编严重违背作者的原意,这种交易双方沟通的缺乏和身份的不对等导致优秀小说的价值丧失,剩下的只是毫无逻辑的情节,只剩下颜值而没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具体举一类型的网络小说改编,清纯文艺片儿在近几年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假噱头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中 不管是哪一部新片的出现,导演演员都尽力地宣传它的与众不同和它的青春真实感,然而我们纵观影评,这些影片都极少地将青春的真实感表现出来,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能在众多的青春片儿当中发现人物的类型化,情节的类型化,题材的类型化,似乎没有流产,没有车祸,没有恋爱的青春都不是青春了,而这些所谓的青春片当中都表现着我们没有的青春。而他们的票房也无法证明他们的网络小说影视化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额,因为高颜值本身对剧本的存在就没有太强的说服力。

另外,网络小说的影视化加剧了娱乐风气的盛行,同样娱乐市场的经济潜在效益也让更多的人不是为做影视而做影视,纯影视会越来越少,这样的泛娱乐化追求也会让人们的精神价值和追求越来越低龄化和浅俗化。

版权所有Copyright © 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安全认证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入口]